典藏精选

本馆主要收藏东洋陶瓷器。
 东洋陶瓷器是在日本、中国、朝鲜半岛等被生产地陶瓷器的总称。其中,在日本陶瓷器中,江户时代初期(1600年代初)在肥前国(现在的佐贺.长崎县)开始烧造的瓷器叫肥前瓷器。




肥前磁器

初期伊万里

17世纪前半期是伊万里烧的初创期,这时候生产的作品叫“初期伊万里”。装饰技法主要有青花、青瓷、铁銹釉、蓝釉等。器形不仅有碟子、碗、瓶等日常用品,还有水指等茶道道具。因为精制胎和釉的水平不够,白胎泛青,或者烧成时产生歪斜现象。如此,当时的技术还不熟练,但是纹样笔法很矫健、大胆。因此它具有质朴温馨的风格。

初期伊万里 -17世纪前半期-

初期伊万里 染付 楼閣山水文 鉢
染付楼阁山水文钵
江户时代(17世纪前半期)
高:11.2厘米 口径:35.0厘米 足经:10.6厘米
钵口折沿,缓慢的斜腹,圈足没有口径的三分之一那么大。碗内以双弦纹将内底与内壁界开。内底用纤细的笔致饰楼阁山水,内壁饰花纹。透明釉泛青色,器面满布细纹开片,器面整体有深度。外壁无纹。估计为百间窑的产品。

古九谷样式 -17世纪中期-

肥前瓷器首次烧造以来没过半世纪之前,不仅釉下彩的青花,还有红、黄、绿色等色彩丰富的釉上彩瓷器也纷纷出现。这类17世纪中期左右生产的初期“色绘(五彩)”瓷叫“古九谷样式”。古九谷样式之中,在瓷器面上填满细腻几何纹的技法:“祥瑞”,有很风流的花鸟纹或人物纹的技法:“五彩手”,还有给大盘上填满黄色和绿色颜料的技法:“青手”。浓厚颜色的古九谷样式瓷充满了蓬勃的生气,具有扣人心弦的艺术表现力。
色絵 葡萄鳥文 輪花皿 伊万里(古九谷様式)
色绘葡萄鸟纹轮花盘
江户时代(17世纪中叶)
高:6.1厘米 口径:34.5厘米 足经:20.1厘米
翻回的口沿涂有酱色釉(在日本称为“口红”或者“缘红”), 口沿的造型是十九个瓣的葵口。在采用群青加边的内底里,描绘了啄葡萄的鸟纹。在内壁有几何纹和绿釉的地纹上描绘了菊花和凤凰纹。器形、颜色、纹样来看,这个作品代表了伊万里古九谷样式的精品。外壁饰缠枝牡丹纹,圈足侧面饰回纹。器底双圈内书,是这种作品共通的篆款。这种款用青花书写。

柿右卫门样式 -17世纪末期-

大约从17世纪后半期开始是输出伊万里烧的鼎盛时期。这时候“输出伊万里”的典型风格是“柿右卫门样式”的。乳白色的胎土(所谓“浊手”)上有多用朱红色的纹样,这种明朗的色调是柿右卫门样式的特征。同时,这一样式的纹样结构里大量留白,花鸟纹和山水人物纹等具有绘画风格。器形种类有钵、罐、还有人物像等塑造类型的造型物。
色絵 花鳥文 輪花皿 伊万里(柿右衛門様式)
色绘花鸟纹轮花盘
江户时代(17世纪后半期)
高:3.6厘米 口径:22.0厘米 足经:14.5厘米
在葵口碟子内底上,绘有两只鸟和松竹梅纹。松竹梅纹原来是中国的传统寓意图案。因为松、竹、梅均属于耐寒植物,一向有“岁寒三友”的美誉。而在日本松竹梅纹又被赋予了庆贺的含义。在日本称为“浊手”的乳白色素坯上,施以红蓝绿黄色的釉上彩,具有优雅的气氛。

金襕手样式 -17世纪末期~18世纪初期-

17世纪后半叶,中国陶瓷工业受到明清朝代更替间多次动乱的影响,呈现减产趋势。此时,荷兰贸易公司——东印度公司开始关注日本有田町,将其作为替代中国的新一代瓷器生产地,伊万里烧由此繁荣起来。1960年代,替代柿右卫门样式,产生了青花、五彩、金彩并用的“金襕手”。它们主要大致可划分为内销货和外销货。填满鲜艳的地纹,大量用金彩的瓷器呈现出富丽厚重的存在感。
色絵 獅子牡丹菊梅文 蓋付壷 伊万里
色绘狮子牡丹菊梅纹带盖罐
江户时代(17世纪末)
通高:74.6厘米 口径:20.8厘米 足经:20.8厘米
鼓腹,较长颈,附帽子形状的盖子,所谓“沉香壶”。乍一看,这个大罐令人误会色彩缤纷,其实只有蓝色、红色和金色。该特征就表示,这件是在西欧称为“Old Japan”的出口货。一般而言,输出伊万里往往有过多过繁的纹样,但从这件罐来看,肩部绘有菊瓣纹和腹部的开光纹等控制着布局疏密,笔致精致,姿态端正。西欧、西亚、东南亚等地也广泛发现有遗例,其中尤该件保存状态良好。

锅岛烧

江户时代初期,锅岛藩拥有在日本独一无二的瓷器生产地。锅岛藩从现在的佐贺县有田町把优秀的陶工召集到大川内山,锅岛烧就是由他们烧制的瓷器。与国内流通的伊万里烧不同,作为进献给将军或幕府高官的礼品,锅岛烧一般采用最高超的技术和最好的原材料。日本人称为“木杯形(圈足高一点的碟子)”类型的锅岛烧碟子有尺码的规格,比如五寸、七寸、一尺。并且,采用红、黄、绿色等釉上彩和青花,描绘出精致的纹样。
色絵 壽字宝尽文 八角皿 鍋島
色绘寿字宝尽纹八角碟子
江户时代(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期)
通高:5.6厘米 口径:20.8厘米 足经:10.6厘米
在里心寿字作图案化布局,寿字纹的外周绘宝珠纹,外周再绘万宝槌、隐身蓑衣、法轮等宝尽纹(杂宝纹)。八角盘。精致的笔致,颜色的配置设计得很周到,整体充满了庆祝的气氛。外壁用青花绘八个牡丹花卉纹,有栉圈足。

中国陶瓷

中国陶瓷器一直引领世界潮流。对伊万里烧而言,中国陶瓷器也是膜拜的对象。本馆收藏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清朝(1644-1911)各个年代的佳品,可以纵观完整的中国陶瓷史。

唐代 – 618–907 –

大约在公元前5千年,中国开始制造原始陶瓷。随着陶瓷器用途的多样化,器形和色彩越来越丰富。汉代,贵族中兴盛厚葬之风,烧造了很多彩色鲜明的陶瓷器。而到了唐代,则被烧制成了三彩。唐代贸易发达,与许多国家进行了互相交流。因此,这时候的陶瓷器的器形、色彩具有异国情调。
中国陶磁 三彩 馬
三彩马
唐代(8世纪)
高:67.3厘米 长:76.3厘米
造型生动。在马体部上用白泥表现白斑,在缰绳上施加绿釉,在缰绳的装饰施加黄釉,在鞍子上施加褐釉。在鞍子上有支钉痕,表示以前在鞍子上乘坐人物像,即这件原来是骑马人物像。然后为了均匀地烧造,腹部有孔。仿佛生前的生活在地下再现,显贵绅士的坟墓里装饰唐三彩。这是典型的唐三彩。

宋代 – 960-1279 –

宋代在经济发展的同时,文化空前进步。陶瓷器也迎来了黄金发展期。五大名窑:汝、钧、定、官、哥窑,和其他很多窑一起提高了烧造技术、生产量。不同于唐三彩那种华美的陶瓷,宋瓷追求器形洗炼和优雅的釉色,具有很高超的审美价值。在当时,日本文人也很喜爱宋瓷。
澱青釉 瓶 鈞窯
Pear-shaped vase, covered with opaque bluish glaze. Chun ware. Northern Song dynasty. 12th century.

淀青釉瓶 钧窑
北宋(12世纪)
高:31.4厘米 口径:5.0厘米 足径:7.0厘米
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。称为淀青釉(=月白釉)的泛蓝色失透釉是钧窑的特征。这样复杂颜色给予这个瓶品格和存在感。鼓腹,苗条的颈部,敞口。整体协调、端正。

元代 – 1271-1368 –

元代时,青花瓷器(日本称为染付)在中国江西省景德镇窑开始生产。青花瓷的釉下彩技法是在元代产生发展起来的,这成为了陶瓷史上的一大转折点。此后明代清时代景德镇窑被称之为“瓷都”,一跃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。元代被烧造的器物开始变大,比如说大盘、梅瓶等。被描绘的纹样也变得致密浓艳了。这样装饰的大型作品是元青花的特征。富丽堂皇的器形与精致的纹样令人感到非常震撼。
青花 唐草文 稜花盤 景徳鎮窯
青花缠枝花纹棱花盘 景德镇窑
元代(14世纪)
高:8.5厘米 口径:46.3厘米 足径:24.7厘米
蓝地白花的青花装饰技术在日本称为所谓 “逆青花”。盘底绘有八宝纹,那个周围饰两层缠枝花纹,口沿饰白地蓝花的波浪纹。用吹墨技法使斑点散在盘里是这个大盘的出众之处。白地蓝花的如意头纹绘于缠枝花纹的外周,该纹样是点睛一笔,使画面整体很紧凑。

明代 – 1368-1644 –

明代,景德镇内设置了专门烧造宫廷和皇帝专用的陶瓷器的工厂,所谓御器厂。此后,景德镇作为中国窑业的中心建立了稳固的地位。元代时发展、扎根的青花技法更加洗练。嘉靖年间(1522-66),产生了很多五彩瓷器(日本称为“色绘”)。不仅是官窑,有力量的民窑也大量烧造“古赤绘”、“ 金襕手”等色彩鲜艳的瓷器,当时这些瓷器被出口到日本。
五彩 魚藻文 壺景徳鎮窯
五彩鱼藻纹壶 景德镇窑
明代·嘉靖年间(1522-66)
高:24.0厘米 口径:15.5厘米 足径:12.9厘米
口沿饰缠枝花纹,肩部饰莲瓣纹,腹部下面饰如意云头纹一周,腹部绘有四条鱼纹和莲花等水生植物。鱼纹被用橙色表现,这个颜色是通过在黄色的底层上涂红色来呈现的。一般来说,嘉靖时期的鱼纹大罐有圆腹的特征,但这件罐是端肩、器形细长的范例。圈足内为青花“大明嘉靖年制”六字款

清代 – 1644-1911 –

明末清初,“芙蓉手” 、“吴须手” 、“古染付”等出口专用的陶瓷器不断增加。清代高雅的“粉彩”出现,明代成化时期鼎盛的技法“斗彩”在清代雍正年间更加成熟了。此外,豇豆红(别称桃花红)、茶叶末釉等新奇的釉色被创烧出来。运用各种各样的技法烧造的清瓷称之为“完全技巧美”,呈现清朝独特的样式美。
粉彩 人物文 皿景徳鎮窯
粉彩人物纹盘 景德镇窑
清代·雍正年间(1723-35)
高:4.4厘米 口径:20.8厘米 足径:13.1厘米
清代,新技法粉彩的产生,使陶瓷器的装饰技法达到了极点。不透明颜料是粉彩的特征,由于该特征颜料的叠涂成为可能,即在陶瓷器上如同绘画一样使用颜色和笔致。这个作品的主题很罕见,描绘西洋男女像。外壁满地施胭脂红釉,欧美称为“ruby-back”。 底足为青花双圈内楷书“大清雍正年制”六字款。

朝鲜陶瓷

朝鲜陶瓷与伊万里烧也有着密切关系。丰臣秀吉出兵朝鲜(1592-98)之时,将大量陶工从朝鲜半岛带回日本。由于他们的技术输入,在肥前锅岛藩(即现在佐贺县有田町)产生了日本最初的瓷器。在朝鲜半岛瓷器烧造技术的基础之上,伊万里烧诞生了。

高丽时代 ―918 - 1392―

高丽青瓷是朝鲜陶瓷的代表。受中国越州窑青瓷的影响,高丽青瓷大约产生于10世纪。然后12世纪迎来鼎盛时期,除了刻花、划花、印花以外,还运用了铁绘铁绘(褐彩)、白堆(白化妆土堆花)、辰砂(高温铜红釉)等等各种各样的技法。尤其镶嵌技法是高丽青瓷独有的特色,具有优美且可爱的风格。
青磁象嵌 盒子
青瓷镶嵌盒子
高丽时代(12-13世纪)
通高:3.5厘米 口径:9.0厘米 底径:4.8厘米
盖子中心饰印花菊花纹,那周围饰莲瓣纹,盖子与盒身的侧面被用白土与黑土的镶嵌技法饰回纹,这些纹样都是高丽青瓷的典型纹样。青瓷镶嵌是,先剔划或印花之后凹下地方上充填白土或黑土,然后调整表面,再施青瓷釉烧成。这是高丽青瓷独特的技法。

朝鲜时代 ―1392 - 1910―

朝鲜时代持续了500年左右,这一时期烧造的陶瓷种类有粉青、白瓷、青花、黑釉等,陶瓷器的情况很复杂。其中,代表朝鲜时代前期的陶瓷是粉青沙器。它是在继承高丽青瓷的技法之上产生的,其特征为充满平民气息的飘逸轻松风格。但此后,粉青沙器的生产日渐衰落,白瓷取而代之成为了生产的主流。用青花或者辰砂颜料装饰白瓷的作品是由画院出身的画家来描绘的。因此,这类作品通常带有优雅的气氛。
粉青沙器 魚文 俵壺
粉青沙器鱼纹俵壶
朝鲜时代(1392-1910)
高:19.5厘米 长:23.9厘米 足径:12.9 × 6.9厘米
粉青沙器是在日本称之为“三岛”或者“刷毛目”、“粉引”等的技法品种。这件作品是灰胎上被施白化妆土,然后再加以铁绘。作为主要纹样,鱼纹的姿态有无法形容的滑稽样,还有蔓草纹和圈足的草纹的笔致很轻松。这些风格造就了洒脱潇洒的气氛,完全是民窑的作品。在朝鲜半岛,由于鱼纹有丰收的寓意,很可能是在庆祝和祭祀的时候被当作为酒器使用的。